母婴大事件
当前位置:主页 > 母婴大事件 >

高学历月嫂并不是降低了自己,而是选对了路

发表时间2020.01.04 编辑:母婴健康学院

  据《羊城晚报》报道,大专毕业的月嫂工匠吴春燕,原来在邮电局负责财务工作,供养两个孩子读书。下岗后,她家失去了收入来源。于是,她开始在广州从事月嫂工作。通过持续学习提升,目前她已成为所在企业级别最高的月嫂,每月收入18800元。

  目前,本科生月嫂和研究生月嫂越来越多地出现了,甚至还有海归做起了月嫂。据广州市家庭服务行业一项调查发现,家政从业人员的学历有所提高:研究生有5人,本科生345人,占总人数0.4%,大专生和中专生3791人,占总人数4%,高中生9369人,占总人数11.8%,初中及以下66904人,占总人数83.8%。


男月嫂打破了传统的性别界限

  在不少人的刻板印象中,月嫂大都是低学历的劳动者;看上去不够光鲜、体面甚至有些“低人一等”的月嫂行业,一度成为那些没有学历、没有一技之长、年龄偏大的进城务工女性的无奈选择。“高学历月嫂”越来越多,不仅是市场作用的结果,也折射出年轻人就业观念从好高骛远到脚踏实地的转变。

  就业说到底是一种社会流动,也关系到求职者的社会分层。一方面,月嫂的劳动得到了越来越多的价值认同,一些消费者愿意花更大的价钱来雇佣更高学历、更高素质的月嫂;另一方面,月嫂供求失衡,“好月嫂”成为市场上渴求的“香饽饽”,导致月嫂的经济收入越来越高,甚至超过了外企白领。

  在社会分工越来越专业化、精细化的当下,月嫂不再是简单、重复的体力劳动;做好月嫂工作,也同样需要劳动者具备一定的育儿知识、营养搭配的技能和教育本领。那种认为月嫂没有职业门槛、是一个谁都可以做的“低端工作”的观念,显然越来越不合时宜;月嫂也同样可以很高端,也同样是一条价值实现的渠道。

  逐渐增多的“高学历月嫂”,见证了一些年轻人“意义之网”的转变。对于初出茅庐的大学生而言,头顶着名校毕业生的身份光环,究竟是找一个看上去很体面却没有多少成就感的白领工作,还是找一个收入更多、更能实现自己价值的月嫂岗位?一些大学生不再被世俗眼光所裹挟,而是听从了自己内心的声音。

  提升月嫂的价值认同,不仅要在物质层面上让她们的荷包更鼓一些,也需要在精神层面给予他们的职业声望和社会认同,让做月嫂从一件没有出息的事情去掉污名化,让做月嫂得到更多的尊重和包容。名校毕业的本科生乃至研究生进入月嫂行业,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产生“鲇鱼效应”,激励更多的高学历劳动者进入月嫂行业;只有注入更多的“源头活水”,月嫂行业才能在专业化、规范化的轨道上有条不紊地运行。


月嫂如今很吃香

  法国社会学家阿兰图海纳指出,“劳动既是一种行动,也是一种境遇,是一种把自己的标准取向引向自我的实在性”。“高学历月嫂”不是一种“下嫁”更不是一种“脑体倒挂”,而是市场供需的良性互动与有机衔接。如火如荼的月嫂行业,需要更多高学历、高素质的劳动者;那些受过良好教育的年轻人,也同样需要在这个世界找到适合自己的位置,找到自己的人生坐标与价值航向。

  不论是“高学历月嫂”,还是清华北大的硕士博士成为中学教师,一些看似低门槛的行业,实际上也需要更加专业化和职业化,需要更多高素质的劳动者的加入。“高学历月嫂”既满足了消费者差异化、多元化的市场需求,也找到了自身价值实现的路径,何乐而不为?